新闻中心 /
新闻事件
“外国碗”里盛满“中国饭”,武大助力“一带一路”粮食安全
记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查看次数: 类别:新闻事件 发布日期:2020-12-25

(武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胥东洋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鄂州试验基地时特别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武汉大学的科研人员谨记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不仅为确保“中国碗”装“中国饭”做出了积极贡献,还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碗”里也盛满了香甜可口的“中国饭”,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领国际一流,武大原创科研成果展现了“国际范”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武汉大学的原创科技成果,凝结着朱英国院士科研团队40余年的心血和汗水。1972年,科研团队利用红芒野生稻和莲塘早杂交培育出红莲型配子体不育系,1974年实现三系配套,1978年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红莲型”与我国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红莲型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先后定位克隆了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H79(BMC Plant Biol, 2010)和育性恢复基因Rf5(Plant Cell, 2012)、Rf6(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5),揭示了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遗传及其分子机理。

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子课题“红莲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的资助下,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划分了红莲型杂种优势类群,为定向高效培育红莲型杂交水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国1143份籼稻种质资源中,发现只有红莲型不育系珞红3A、珞红4A重金属积累基因OsNRAMP5缺失,并表现出镉低吸附的特点(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是唯一可用于大面积生产的镉低吸附种质资源。以此为供体,开发镉低吸附分子标记,选育镉低吸附水稻品种并大面积推广,是解决当前水稻受镉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将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应用研究方面,科研团队在红莲型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2002年红莲优6号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并得到大面积应用。2006年珞优8号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9年被农业部确认为第三批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品种。2016年珞红4A与珞优9348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18年珞红5A、珞红6A通过湖北省杂交水稻不育系鉴定,并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020年珞红7A通过湖北省杂交水稻不育系鉴定,红优2431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红莲型不育系和新品种先后被国内外几十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引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成果先后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1月,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红莲型杂交水稻”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红莲型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体系,整体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播种异域田园,红莲型杂交水稻让“外国碗”盛满“中国饭”

红莲型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耐高温、抗病虫、氮肥高效等特性,近年来在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种植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足迹已遍布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越南、印尼、柬埔寨、老挝、莫桑比克、肯尼亚、南非、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国家。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接见杂交水稻一线专家时,询问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表现。

朱仁山说:“红莲型杂交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表现非常好,在菲律宾红莲型杂交稻占该国进口中国杂交稻种子的70%。”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朱仁山课题组坚守使命、砥砺前行,倾力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

巴基斯坦:

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的发展已十余年,为当地的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初,巴基斯坦农业顾问委员会官员法鲁克·迈赫迪表示:“巴基斯坦每年从中国进口约1万吨杂交水稻品种,红莲型已经占到40%以上。”近两年来,为了解决品种更新换代的问题,提升红莲型杂交水稻核心竞争力,朱仁山多次前往巴基斯坦开展调研。

2019年4月,红莲型杂交水稻团队赴巴基斯坦考察交流,与旁遮普大学就中巴耐热型杂交水稻育种达成了合作意愿并举行了签约仪式。该合作计划还受到了中国驻巴基斯坦拉合尔总领事馆龙应斌总领事的高度重视。

 

2019年8月,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重点项目“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研究”在武汉大学正式启动。颜龙安、朱玉贤、谢华安、罗锡文、张洪程5位院士,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业厅推广主任塞拜尔先生、旁遮普大学阿西法克副教授以及越南和孟加拉国代表出席了会议。外宾们由衷希望在当地大力发展红莲型杂交水稻,并联合武汉大学科研团队在当地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

2019年10月,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率团访问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推动了武汉大学同巴基斯坦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2020年9月,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中国)-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并成功申请了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该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授牌。12月11日,中心在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揭牌。

孟加拉国:

自2007年始,红莲优6号在孟加拉国制种试验成功,平均产量达到2.1吨/公顷,到2014年已累计制种3000公顷,累计推广面积42万公顷。近两年来,为解决品种的更新换代,朱仁山引入了针对性的品种到孟加拉国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巨大成功。据孟方合作伙伴介绍,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参试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20%以上,且直链淀粉含量在25%以上,符合当地的食味习惯和市场需求,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非洲大陆:

为解决肯尼亚的粮食生产问题,武汉大学于2019年7月提供给肯尼亚纳罗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一批红莲型杂交水稻品种。同年9月,朱仁山访问肯尼亚,拜访了肯尼亚内罗毕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技术大学、肯尼亚纳罗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深入考察了肯尼亚杂交水稻发展状况。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高度重视红莲型杂交水稻在肯尼亚的发展,表示期望和武汉大学共同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在肯尼亚的科技合作。据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介绍,30亩红莲型杂交水稻试验田已于2019年年底准备就绪,待疫情结束即可开展试验。

2019年12月,非洲国家青年议员代表团访问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教授率团会见来宾,朱仁山向代表团介绍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在非洲的合作研究情况和应用前景。尼日利亚联邦众议院议员Fatuhu Muhammed、乌干达议会议员Agnes Wejuli Taaka都强烈要求与武汉大学合作,将红莲型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于当地国农业发展。

菲律宾、越南、缅甸:

红莲优6号在菲律宾的大部分地区都获得了高产甚至超高产的表现,最高产量可达14吨/公顷,深受稻作区广大农民的欢迎。随后红莲优6号在菲律宾的制种、推广面积逐年攀升,据菲律宾农业部统计,该品种在2011年推广面积16万公顷,占菲律宾进口中国杂交稻种子总量的70%,是该国当之无愧的“当家品种”。

2005年,红莲优6号进入越南,随后在越南的北部、中部和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大面积推广,最高产量达13吨/公顷,引起越南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9年4月,越南宁平省委副书记丁文田一行访问武汉大学,双方就红莲型杂交水稻在越的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2011年,缅甸引入了红莲优6号,拉开了杂交水稻大规模生产种植的序幕。2012年,在全缅18个区试点试种中,红莲优6号最高产量达13.5吨/公顷,创造了该国水稻产量历史新高。为了深化红莲型杂交水稻在缅发展,红莲型杂交水稻团队正在同缅方商议筹建“中缅共建红莲型杂交水稻全产业链农业园”。

截至2018年,红莲型杂交水稻全球种植面积累计超过2667万公顷,累计出口种子约30万吨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和“友谊使者”,让外国碗装上了“中国饭”,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英国描绘心中的蓝图和梦想时曾说过:“随着红莲型杂交稻的研究发展,未来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不仅要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生根、开花、结果,红莲型杂交水稻还会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朱仁山表示,未来将立足巴基斯坦,致力于挖掘红莲型杂交水稻品种耐高温、高直链淀粉、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点,开发适宜巴基斯坦以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品种,为构建世界粮食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如今,朱英国已然安息,朱仁山早就两鬓斑白,红莲之花在他们的浇灌下正顽强生长,含苞待放,盛放指日可待。红莲型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守自身使命、砥砺前行,倾力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红莲定会绽放遍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路花开,播撒下希望的红莲种子。

(编辑:付晓歌)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Best Viewed in 1920*1080 and IE 6.0+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本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 文理学部 行政楼东北附楼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511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 学生出国事务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 信息学部 求是大道学生出国(境)事务办公楼    电话:027-68779092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 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 信息学部 求是大道 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电话:027-8768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