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闻事件
【第四届“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系列报道】
增进数字时代中法人文合作,共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武汉大学与法方高校举办“数字空间中的人文交流:和合与互鉴”论坛
查看次数: 类别:新闻事件 发布日期:2022-11-25

11月24日,“数字空间中的人文交流:和合与互鉴”论坛于线上隆重举行。本次国际论坛由武汉大学与法国国立宪章学院联合筹办,是武汉大学第四届“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分论坛,同时获法国驻华使馆及驻武汉领馆支持。中法双方专家共同探讨数字空间的人文交流与文化遗产,关注利用数字工具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研究及传播,为数字时代中法高质量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开幕式由法国国立宪章学院外事处处长Elsa Marguin-Hamon主持。法国国立宪章学院Michelle Bubenicek 校长指出,“法国国立宪章学院与武汉大学合作由来已久、基础深厚,此次疫情也无法阻隔中法双方的人文交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陆伟教授对法方专家表示真挚谢意,强调此次合作“恰逢其时、应运而生”,呼吁中法两国专家齐力同心,共同推动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图一 Michelle Bubenicek教授、陆伟教授发表致辞

主旨报告阶段由武汉大学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研究员王玉珏教授主持。中法双方学者呈现数字人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参会人员进行广泛互动探讨。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李明杰教授展示了 “数字人文”在古籍研究、古籍整理与古籍推广三大领域的应用空间,指出数字人文技术重点应放在古籍整理领域,促进传统古籍整理成果的增值利用。法国国立宪章学院高级讲师Emmanuelle Bermès深刻剖析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面临的挑战,通过多个法国数字化项目,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文字识别等多元领域的前沿应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王少华副教授关注田野考古数字化研究与实践,详细了考古数字化的相关政策及工作内容,涵盖空间测绘技术、考古数据采集、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

图二 中法五位学者展示研究成果

法国国立宪章学院 Jean-Mabillon中心研究员Chahan Vidal-Gorène介绍了濒危手稿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全新计算方法,借助中国古文识别、亚美尼亚手稿遗产修复与手稿着色等案例,解释生成对抗网络(GAN)、手写文本识别(HTR)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濒危手稿领域的具体应用。法国国立宪章学院 Jean-Mabillon中心工程师Stéphanie Louis从展览与数字工具利用两个方面出发,结合法国与奥地利的数字化策展案例,探究利用数字工具创造展览历史的可行方案。

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系苏昉副主任的主持下,王晓光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回顾了武汉大学海外学术周中法学术交流的盛况,肯定了人文主义与数字技术融合在数字虚拟空间与实际物理空间中的重要性,表达对中法双方参会嘉宾的诚挚感谢,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一大学等高校,以及故宫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文化遗产机构的300余位中法两国专家与会。

图三 王晓光教授发表闭幕致辞

2022年对世界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亦是“世界记忆项目”设立30周年。文化遗产合作一直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最具活力的亮点之一,武汉大学与法国国立宪章学院合作由来已久,双方均为两国最早开设有“数字人文”教育研究的高校, 2021年,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2022年又在法国驻华使馆的支持下成立“数字文化与遗产研究中心”(CFC-WHU),将持续为中法两国的人文交流与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由武汉大学于2017年倡议并发起,旨在以论坛为起点打造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共同体,目前已有二十余所中国、法国及非洲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平台建设。


:余文瑶、段   核:桂 凌、胡斯嘉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Best Viewed in 1920*1080 and IE 6.0+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本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 文理学部 行政楼东北附楼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511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 学生出国事务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 信息学部 求是大道学生出国(境)事务办公楼    电话:027-68779092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 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 信息学部 求是大道 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电话:027-68771851